7月26日,记者实地探访了中新天津生态城、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铁科院武清基地等发现,这些科技创新园区及入驻企业与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过近十年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许多带有北京基因的企业在天津落户扎根,两地发展优势互补保持联动,京津科创产业融合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资料图】
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入驻企业天津新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电力巡检机器人。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北京科研在津孵化,企业达国际领先水平
6年前,作为清华大学实验室成果转化平台,华慧芯科技集团在天津生态城注册成立。在华慧芯科技集团总裁助理于帅看来,华慧芯落地天津,得益于2015年清华大学与天津合作,在生态城建立的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
华慧芯科技集团。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摄
“2018年,华慧芯承接了电子院高端光电子芯片创新中心的运营工作,主要服务清华大学及其他科研院所,进行微纳光电子芯片的工艺加工,将高校院所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物,用于测试及后续研究。”于帅向记者介绍,经过五年多时间的发展,除了服务高校院所,华慧芯也承接了其他企业的芯片加工业务。
从这也不难看出,自从诞生之初,华慧芯就带着京津两地的双重基因,从清华大学实验室孵化诞生,发展崛起在天津。2021年,华慧芯有了博士后工作站,为企业持续招聘高端人才提供助力。反过来看,强大的工艺队伍在支持北京高校院所的科研工作,同时通过产线的建设,可服务京津冀乃至全国的企业产业化需求。
“2022年4月,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投资入股华慧芯,后联合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微纳光电子技术实验室,因此,华慧芯与北京的联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加深。”于帅表示,微纳光电子芯片产线今年就能够建成投用,建成后,产线可承接光电骨干企业或创新企业在激光器、调制器、超构表面等方面的量产业务,光电子芯片年产量可达到3600万颗,产值能够达到数亿元。
在华慧芯企业展厅里,陈列着由企业加工工艺研发的芯片产品,近期,技术人员正在对产出的激光器芯片和调制器芯片进行出货前检测,这类光电子芯片可广泛用于光通讯、自动驾驶、智能传感等领域。
华慧芯科技集团展厅展出的产品。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摄
如今,华慧芯已经为500余客户提供定制的微纳结构芯片加工和工艺研发服务,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光电骨干企业及光电创新中小企业,是跨材料体系微纳光电子芯片工艺加工平台。华慧芯也被评为天津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首批瞪羚企业、战略性新型产业领军企业。
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吸引科技服务等产业落地
离天津海边不远的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载体。这里的前身是天津北塘经济区,2016年11月,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正式成立。滨海新区拿出15宗土地,调整成为M0新型产业用地,供给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建设新型产业用房,这也是天津市首个成规模的M0项目。
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北塘湾(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园区发展部部长李越向记者介绍,整个M0项目,包括15宗土地,总用地25.1万平方米,一期10块占地17.4万平方米,可以供北京企业落地天津,园区主要吸引以数字经济引领的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科技服务等产业类型落地。
2023年2月3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M0项目已经正式开工。新地块工程已经完成了地下工程,进入主体阶段,今年年底完成主体工程,明年三季度交付使用。建成后,园区将在满足企业日常办公的前提下,为企业提供新品研发、小试中试、加速产业化等更多功能空间服务。首批建设的有酒店、餐厅、综合服务楼等多种载体。
李越表示,这种M0项目模式在全国是比较创新的,目前,只在深圳、北京等地有类似的项目,土地模式从M1普通工业用地升级为M0新型产业用地后,给产业落地发展释放了许多优势,企业有了更多配套,配套率能够达到30%。
目前,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现有70万平方米企业办公载体,园区累计注册企业4400余家,截至2022年底,入库国科小208家,国高新140家,雏鹰企业120家,瞪羚企业3家。李越表示,M0项目建成后,园区将在原来的办公研发空间功能的基础上,增加生产等多种配套空间,为企业的落地提供多样化发展空间。
京津两地优势叠加,企业员工在津安居乐业
在铁科院武清基地,从事铁路制动系统配件等研发与制造的铁科纵横,从北京落户天津武清区后,目前已经承担了10%的产能。
铁科院武清基地。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摄
作为中国铁路唯一多专业、多学科的综合性科研机构,铁科院建院70余年,围绕铁路建设及运输生产重点领域,开展了大量重大、关键技术攻关与试验研究,取得了3300多项科研成果,为推动中国铁路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4年,铁科院与武清开发区签约,投资建设机辆所、通号所、铁建所、环保所等产业成果转化基地。已经建成投用的铁科院武清基地,与铁科院一脉相承,主要从事新材料电子信息产品、节能环保产品、通信信号电子信息产品、工务工程产品、移动装备产品的研发制造,今年预计产值达到30亿元。
在铁科院武清基地的铁科纵横车间,工人们正在进行制动夹钳组装,这里每天产出 200套制动系统,应用于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高铁上。
铁科院武清基地的铁科纵横车间。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摄
铁科纵横总经理杨万坤向记者介绍,北京有产业研发和创新的优势,天津的区位优势明显,轨道交通产业配套企业众多,可以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京津发挥了各自的优势,让企业得以更好地发展。
延续科创基因,京津中关村科技城营造优质产业环境
在天津宝坻区,还有一个京津中关村科技城。
“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主要延续的是中关村的服务理念。”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产业服务部总监张立健向记者介绍,所有的管理都是对标北京中关村的标准,注入中关村的基因,为企业提供投资、融资、租赁、知识产权等服务,大兴中关村医疗器械产业园也在这里建设了分园。
随着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的开发建设,也吸引了诸多企业在此建立研发生产基地。
“从企业的开发建设,到落地经营,园区全程免费服务企业,企业不需要聘请专业人员再去干这些事情。”张立健介绍,“园区每一年都在更新服务企业的政策,包括天津实施的海河英才计划最早就是我们研究提出的。”
目前,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尚处于起步区,入驻100多家企业。园区占地14.5平方公里,建设预计将持续20年左右,每年都有新建设投用的企业落地。
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入驻企业天津新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电力巡检机器人。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摄
作为京津中关村科技城较早入驻企业之一,天津新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电力巡检机器人,可以替代人工对高压线路进行巡检,可替代98%以上的人工巡检,主要应用在国家电网、电站等场景。
天津新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张洪宝介绍,公司看中的是宝坻这里的交通便捷,周边配套齐全,场地费用较低,整体算下来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了40%,在降本的同时,生产效率得到了提升,一批产品的生产周期缩短了近一个月。
据北京市发改委介绍,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累计9700余家,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2200亿元。目前,京津已经签订新一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产业、科技、生态等专项合作协议。将继续强化创新生态培育,推进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等合作共建园区建设。
从创新产业园区到入驻企业,不难看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正在增强,“北京研发、天津制造”的产业协同模式加速形成。
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