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端午节临近,龙舟竞技体验、生态漂流等乡村民俗旅游项目助推民俗旅游持续升温。但随着民俗旅游的市场化发展,个别地区因民俗旅游曾存在低俗、无序等现象,实行一刀切管死,比如“严禁任何单位、个人以任何理由擅自组织和举办民间赛龙舟活动”。
民俗旅游作为地区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文化享受,而且具有促进文化传播、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民俗旅游在各地区发展情况不一,形式多样,各地应该因地制宜,积极引导,相关管理部门要少“管”多“理”,不可因噎废食。
地方积极开发优秀民俗项目及活动不仅有助于丰富当地群众的业余生活,更有助于吸引各地游客参与,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只有深入挖掘地区优秀的民俗特色,才能更好地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文化体验需求,也让世界各地的旅游者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诚然,有许多地方的民俗旅游出现粗制滥造、品味低下、重复建设等问题。对此,相关部门应实事求是,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做到系统规划、积极开发、安全推进。
其一,地方相关管理部门要系统规划地区民俗旅游发展,做到对部门、资源间统合与分工结合;对文化保护与开发并重;对市场服务与管理协调。系统性规划可减少资源浪费,实现优势结合,多元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其二,积极引导民俗项目向 “新”开发,形成适合地方文旅发展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让更多人感受到文旅消费的新潮流、新场景、新体验。
其三,注重提升文旅产品与服务质量,安全、平稳地促进地方文旅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好对民俗旅游内容、主体、实施过程、效果的动态监督,做到在民俗旅游中推进优秀风俗和文化的传播,而非流俗于市场,庸俗于民间。这样才能使得地方民俗旅游成为文化地标,激发地方文化经济持续焕发活力。
积极开展优秀的民俗旅游项目,可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相关部门要少“管”多“理”,合理引导,推出更多有特色的民俗旅游。